九游会J9·(china)中国官方网站-真人游戏第一品牌

×

新闻动态

2017年绿色建材产业发展十大关键词盘点:水泥窑协同处置、错峰生产入选
发布时间:2018-01-22 来源:j9九游会

    一方面,传统建材工业绿色转型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减少排放、辅助环境治理上大有作为。无论规模大小、现状如何,传统建材中大多数领域都已拥有“绿色”意识,并逐步走上了绿色环保的转型之路。

    另一方面,石墨烯、碳纤维、气凝胶等新材料遍地开花,为绿色建材产业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新年伊始,“2017年绿色建材产业发展十大关键词”有哪些呢?

    1.

    【点评】水泥窑具有高温煅烧和强碱性气氛等独特先天优势,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各类废弃物,能有效抑制处置过程中二恶英等二次污染物的产生,实现固废全量化处理和综合利用,减少资源能源消耗,节约土地,投资和运行费用相对较低,社会认可度越来越高。

    近年来,海螺、华新、金隅等传统水泥生产企业纷纷涉足固体废物处置,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同时,一些地区对水泥企业协同处置垃圾也进行了实践或做出相应规范,比如北京等地采用水泥窑处置垃圾焚烧飞灰等危险废弃物,贵州等地出台了省一级政策鼓励使用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

    为规范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环境保护部发布了《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其中,多项条款涉及生活垃圾处置,除对单线设计熟料生产规模加以规定外,对限制原生垃圾入窑、控制氯元素含量等都做了明确要求。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底,全国已建成水泥窑协同处置线约80条,占水泥生产线比例的5%左右,其中生活垃圾处置线43条、年处置能力约500万吨;污泥处置线24条、年处置能力约195万吨;具有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资质的企业30家,核准年处置能力约152万吨。目前,在建和拟建的水泥窑协同处置生产线还有90多条。

    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水泥窑协同处置废物备受青睐,在城市固废和危废的处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

    【点评】错峰生产,通常是指在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采暖期内,为避免污染物叠加排放,水泥企业实行停窑,在春季采暖结束后再开窑生产的运行机制。

    从2014年水泥行业正式提出错峰生产开始,短短3年时间,错峰生产已经覆盖到国内多数水泥生产大省。在2016~2017年,全国水泥行业实现了最大范围的错峰生产。除北方十五省以外,湖南、湖北、四川、重庆、江苏也加入错峰生产行列,加上福建、广东、广西、浙江等南方各省的冬季停窑计划,该轮错峰基本覆盖了国内主要水泥生产区域。从2017年10月底开始,水泥行业2017~2018年度水泥错峰生产在全国,尤其是北方地区全面执行。

    错峰生产的执行,不但对于提高空气质量做出了贡献,更对水泥行业压减产能、提升效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据统计,2017年前11个月,水泥产量为21.55亿吨,同比下滑0.2%,需求基本维持稳定。受冬季错峰生产影响,截止到12月上旬,华东地区42.5标号水泥均价达到512元/吨,较去年同期上涨169元左右。

    2017年,工信部和环保部对错峰生产的执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京津冀鲁等部分区域错峰生产,甚至已经从水泥行业扩展至钢铁、砖瓦窑等窑炉工业,并且均取得了良好的开端。水泥行业错峰生产,各区域也在原有的基础上,从停窑时间和方式、对违规生产的处罚等方面纷纷加大了力度。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李巍司长带队赴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就水泥行业去产能、新材料发展等进行调研时表示,2018年对水泥行业将继续围绕严禁新增产能、淘汰落后产能、推动联合重组、推进错峰生产综合施策,进一步加大政策宣传、贯彻落实、监督检查、举报查处力度,下大力气控制住新增产能、压减过剩产能。

    2017年底召开的“晋冀鲁豫、泛东北水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讨大会”上,参会嘉宾也进一步推进水泥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落实行业“三大攻坚战”任务,总结错峰生产经验,研讨结构调整资金创新试点方式,探索化解水泥产能过剩矛盾的途径和方法。

    3.工业固废处置

    【点评】我国产生工业固废总量据统计在25亿吨左右,大多集中在钢铁、有色金属、发电、化工等重工业以及煤炭、矿产等采掘行业,主要的工业固废品种有尾矿、钢铁渣、有色冶炼渣、赤泥、煤矸石、粉煤灰、工业副产石膏、电石渣等,工业固废作为原材料生产建筑材料,是综合利用最广泛、量最大的途径之一,推动利废建材绿色化发展,将是利废建材等到社会认同且广泛使用的重要手段。

    据估计,我国工业副产品石膏年产量大约1.8亿吨,其中,大部分来自于发电站脱硫系统生产的脱硫石膏和磷肥生产的副产品磷石膏,其余为钛石膏及其它化学石膏。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要求,2020年工业副产石膏利用率要从十二五末的47%达到60%。

    4.非金属矿

    【点评】非金属矿是指不以提炼金属为目的而开采的各类矿产资源,属于资源范畴,主要包含80多个矿种。大宗矿产包括:石墨、石英、高岭土、碳酸钙、滑石、长石、云母、萤石、菱镁矿、硅灰石、膨润土、硅藻土、白云石、重晶石、珍珠岩、石膏、石棉等十几个矿种。特殊功能矿种主要包括:沸石、电气石、海泡石、凹凸棒石、水镁石、麦饭石、伊利石、伊蒙黏土等。

    矿物材料一般指在不破坏非金属矿晶体结构的前提下制备的各类材料,包括粉体类、各型制品类。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新型矿物材料层出不穷,把非金属矿行业从资源类产业延伸到新材料产业,其价值也成倍、成指数级增加。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非金属矿行业根据苏联模式建立,由原建工部、建材部和国家建材局领导管理;在70年代,历经创建和快速发展阶段后,进入停滞低速阶段;改革开放初期,再一次开始高速发展阶段,当前已基本建立起勘探、开采、加工、销售、研发的工业体系,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

    中国非金属矿业协会作为行业内的专业协会,在2017年围绕非金属矿工业“去产能、补短板、增效益”“十三五”期间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非金属矿物功能材料、非金属矿工业基地培育建设相关政策、非金属矿物功能材料鼓励发展目录等问题进行了工作。

    在2017年协会年会上,非矿协会对这几年与地方政府、有关企业开展共建、共创产业基地活动产生的“中国(阿拉善盟)石墨产业创新共建基地”“中国(巴林左旗)非金属矿产业共建基地”“环境处置用膨润土功能材料研发与应用技术中心”3个项目进行了揭牌。并表示,在共建期间,将充分发挥政府和行业协会的优势,在产业规划、项目建设、产品开发、招商引资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共同促非金属矿产业的发展。

    5.特色小镇

    【点评】特色小镇并不是一个行政意义上的城镇,而是一个大城市内部或周边的,在空间上相对独立发展的,具有特色产业导向、景观旅游和居住生活功能的项目集合体。特色小镇既可以是大都市周边的小城镇,又可以是较大的村庄,还可以是城市内部相对独立的区块和街区,其中部分服务功能可以和城市共享。

    特色小镇的核心是特色产业,一般是新兴产业,如私募基金、互联网金融、创意设计、大数据和云计算、健康服务业,或其他智力密集型产业。特色小镇也是一个宜居宜业的大社区,既有现代化的办公环境,又有宜人的自然生态环境、丰富的人性化交流空间和高品质的公共服务设施。

    城市的一系列公共基础设施是城市生产、生活得以正常运行的物质基础,它们仿佛人体的骨骼经脉,决定着特色小镇的百年大计。作为城市的“面子”同时也是“里子”,基础设施一旦建成便难以更改,因此特色小镇兴建土木之时,就应力求搭建一个绿色、可持续的格局框架。

    区别于由钢筋水泥堆筑成的“灰色基础设施”,由自然生命支持系统(包括水道、湿地、林地、绿色通道、公园等开放空间)组成的城市空间有机单元,被称为“绿色基础设施”。在规划筹谋初期,特色小镇就应践行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理念,做好相应的基础设施配备及引导,例如科学规划能够节约利用水资源的雨污分流系统、中水回用系统,建设完善垃圾分类及无害化处理设施,合理配置随处见“绿”的公园、绿地系统。

    2017年江苏建设的一处特色小镇建筑密度为12.9%,绿化率却高达87%。整个项目建设六个“零”,充分彰显低碳环保特色。“零工地”:利用快速拼装施工方法,实现系统建造节能80%;“零能耗”:利用太阳能采暖、地源热泵、地埋管新风系统,实现使用节能70%;“零排放”:利用雨污水回用系统,实现节水60%;“零污染”:利用风光互补太阳能发电系统,实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8%;“零距离”:利用主动式智能控制系统,实现系统节能20%;“零资源”:利用光合作用、木结构通风屋盖与保温墙系统,实现材料物化节能90%。

    6.海绵城市

    【点评】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海绵城市材料优秀的渗水、抗压、耐磨、防滑以及环保美观多彩、舒适易维护和吸音减噪等特点,有效缓解了城市热岛效应,让城市路面不再发热。

    2017年,海绵城市建设在全国范围内铺开,从中央到地方,均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与此同时,各地纷纷掀起海绵城市建设热潮。同年,海绵城市建设首度写入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在“2017年重点工作任务”章节里指出:统筹城市地上地下建设,再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启动消除城区重点易涝区段三年行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去年年底召开的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上,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王蒙徽强调指出,2018年要全面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品质,推动城市绿色发展。将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完善标准体系,编制实施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进一步加大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力度,推进城市排水防涝补短板三年行动。

    7.装配式建筑

    【点评】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筑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传统的高污染、高消耗、质量不稳定的建筑模式难以满足新的发展需要,亟待转变。装配式建筑采用系统化设计、模块化拆分、工厂制造、现场装配的方式建造房屋,能更好地实现建造质量、施工工期、人工用量和建造成本方面的控制。可以有效避免传统建造方式下的人工作业误差、保证建筑质量,减少现场施工产生的能耗和污染,还可以降低人力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这无疑是解决当下产业转型、提质增效和“用工荒”等问题的有效手段,也符合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

    2017年度是我国建筑业继续深入改革、继续调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一年,也是全行业继续聚焦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承前启后的关键年。积极稳妥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提高建筑质量、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有关绿色生态发展、提高发展质量、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在党中央、国务院以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有关部委和各省市政府及相关部门不断出台政策和措施的引领和规范下,装配式建筑已从试点示范项目向区域性全面推广发展,并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

    2017年,在政策引领,规模化发展、标准规范出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企业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力度等方面都取得了瞩目成就。2017年1~10月,全国已落实新建装配式建筑约1.27亿平方米。

    2017年3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确定到2020年,全国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15%以上,其中重点推进地区达到20%以上,积极推进地区达到15%以上,鼓励推进地区达到10%以上。

    在党中央及国务院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政策引导下,各地积极响应,多措并举,因地制宜发展装配式建筑。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部出台了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相关政策,装配式建筑整体发展态势已基本形成;各地出台和在编的装配式建筑规范达200余项,为装配式建筑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8.互联网

    【点评】当互联网 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一时间,互联网 成为了热门词汇,各传统行业,排着队被革命,2017年建材企业也在不断触网。

    面对巨量市场,家居企业纷纷“触网”。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不断创新互联网家装套餐模式,同时实施全网运营,线上平台包括官网、天猫、京东、APP、自媒体等运营。此外,金螳螂上线了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全方位、多层次分析网络营销数据,为更好的网络运营提供决策分析的技术支撑。在系统研发方面,其门店管理系统、供应链系统、平台管理系统、工程管理系统、财务共享系统、VR研发等为门店运营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亚振家居股份有限公司在去年招股书中披露,公司将上市募集资金6.32亿元用于营销网络扩建、沙发及家具等扩产、家具生产线技改、信息化系统建设、家居服务平台等项目建设。其中营销网络扩建项目占比最大,为65.7%。

    9.智能制造

    【点评】所谓“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等功能的新型生产方式。

    近年来,全球兴起了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变革,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战略相继推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日益成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中国素有“世界工厂”之称,要推动先进制造业高端化、国际化,必须占领智能制造的新高地。这已经成为政府和企业的共识。

    在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过程中,“智能制造”已经成为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的关键一步。

    10.环保风暴

    【点评】环保督查是对中国企业环保成绩的一场大考,也是对绿色建材产业的一场检验。从绿色建材产业提出至今,举国上下、行业内外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与扶持,绿色建材产业不能与"散乱污"同流合污,这是绿色建材骨子里的属性决定的。而为了规正这种属性,工信部、住建部等行业主管部门多次出台政策,从《促进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行动方案》到《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管理办法》,再到《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每一步都是在帮助绿色建材产业去伪存真,为传统建材行业转型开拓路径。

    治理期待大担当,环保呼唤行动派。绿色建材不是产业转型的唯一出路,但却提供了一种面对环保拷问,进行产业转型的思路与出路。而在这条思路和出路的引领下,会有更多通过产业转型治理环境污染,实现绿色发展的案例涌现。